2025年5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做客红船讲堂第六讲,讲座由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延勤教授,副院长罗理章教授、张笑笑副教授,以及马院部分教师、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主题为:“党的创新理论:类型特点、理论标识与研究示例”。
刘红凛教授首先强调了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党的建设领域守正和创新同样重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刘教授认为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对于事物发展脉络进行细致的把握。二、提高站位、拓展视野。站在全党的高度而非个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使研究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三、完善知识结构。如此方能对研究的问题有全方位的认识,才能发现被别人忽视的研究点。四、树立创新思维。理论研究者必须吸收各学科相关的精华理念,才能促成创新思维,打开研究思路。五、建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是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和原理,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刘红凛教授指出理论创新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继承性理论创新、集成性理论创新、原始性理论创新。继承性理论创新是指对既有思想理论的继承性发展与创新。集成性理论创新则是对既有思想资源、理论要素、思想元素的充分借鉴吸收与系统集成。而原始性理论创新则是立足于实践发展与时代要求、基于新理念新思维而提出的,蕴含着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或理论创造。刘红凛教授以“十三个坚持”为例,认为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既有继承性理论创新、集成性理论创新,也有原始性理论创新,呈现出一种复合型创新的新特点,并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党在新时代围绕党的建设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工作。
刘红凛教授认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应该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元概念”与总的理论标识性概念,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为根本的“分析范式”。刘教授认为,中共党建学的基本概念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与现代政党构成要素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二是与现代政党自身建设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三是与现代政党政治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只有那些既与党的建设基本概念直接相关,又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要求的“关键概念”,才能称之为中共党建学的核心概念。
现场交流环节,学院多位教师就党史党建以及科研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刘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对在座青年教师未来科研和职业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期望。报告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周淑真教授在总结中讲到,刘红凛教授从概念出发对党史党建领域进行了非常细致且深刻的研究,反映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积淀,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讲座对年轻教师的科研与学术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她指出在党史党建领域需要用比较的视野来理解和看待问题,这既是理论研究的角度,也是中外政党以及党建问题沟通对话的重要前提。

